自知自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九十一章:一战功成,天下惊,大明:让你励精图治,你去养生?,自知自明,金石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但这些跟他朱瞻基没有关系。

他要的只是赏赐有功之臣,包括那些镇江府的三千兵勇。

随着朱瞻基将请功折子写好后,便命人即刻送往了朝廷。

刚做完这些没有多久,那郭济便来到了他的小院内。

进门之后,郭济先是对朱瞻基行了个礼后,说道:“殿下,此次度田令的推行虽然还未完全的结束,但局势已定,其后便只是一些零散的差事了。”

“昨日在抄家那些官绅府邸时,城内的三千兵勇表现非常神勇,微臣的意思是,是不是能给他们请点赏?”

听着郭济的话,朱瞻基只是略微思考,便明白了他的意思。

这郭济看似是为那些兵勇们请赏,但实则却是想将这赏赐的人情交给他朱瞻基。

毕竟身为镇江府的知府,他郭济若真的想赏,昨日抄家的那些金银稍微拿些出来都足够他赏赐了。

完全不用征求他朱瞻基的意思,毕竟此番朱瞻基前来,名义上只是为了督办新政推行。

而这赏赐之事,说白了还是他们府衙自己的事儿。

如今他将这件事摆到朱瞻基的面前,除了要将此次赏赐的人情让给他朱瞻基外,也是在表达臣服之意。

是来给他朱瞻基表忠心来了。

毕竟没有朱瞻基坐镇在这里他也不可能完成这些事情。

在明白这郭济的意思后,朱瞻基又怎么能驳了他这好意呢?

“那就按照你的意思拟一份名单出来,从昨日抄家收获的那些金银中拿出一部分来赏赐给这些兵勇。”

说完,朱瞻基似乎又想到了什么,继续说道:“对了,不光是他们,整个镇江府衙的官员们都有赏。另外给你们向朝廷请功的折子,我也已经写好送了出去。郭大人,你就等着升官加爵吧。”

对于朱瞻基说的这些话,那郭济似乎并不是非常的惊讶,尽管脸上依旧带着笑,但显得却十分稳重。

“升官加爵,微臣不敢奢求,不过此次推行度田令,还全仰仗的殿下坐镇。同时也为府衙中的其他官员,谢过殿下厚爱。”

听着郭济的话,朱瞻基摆了摆手,随后收敛了一些脸上的笑意后,一脸正色的对那郭济说:“此番镇江府新政之事已算完备,本殿下的计划是在三日后离开,前往扬州府,有意命你为朝廷南直隶新政督办,为临时设立职位,官衔暂且不定,你可愿意?”

对于如何保持自己与朱瞻基这位皇长孙之间的关系,又该以什么样的形式维持,郭济心中其实早有主意。

如今听到朱瞻基这么问他,郭济不过思考了几秒钟的时间,便当即表示道:“微臣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力!”

这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预想所发展,朱瞻基笑了笑后便说道:“既然如此,那你就下去准备一下收尾事项,另外拟定一个人选出来,继任镇江府知府之位。当然,最好是知根知底,对此次新政推行也从头参与的人,也好将镇江府新政推行的事务再逐步的完善。”

郭济送给了朱瞻基一个封赏城内兵勇的人情,而朱瞻基则还了他一个拟定镇江府继任知府的人选。

对此,郭济自然是心知肚明,赶忙对着朱瞻基恭敬的行了个礼后,便转身离去了。

第二日下午。

应天府皇宫中的朱棣收到了朱瞻基呈上来的奏折。

瞧着这奏折上朱瞻基的字迹,朱棣的嘴角便忍不住的微微翘起。

如果没有记错,这还是他这大孙子第一次以奏折的形式给他上书。

如今瞧见,颇有些意思。

至于这奏折上的内容,也无非就是针对镇江府此次新政推行,为那些官员们请功。

其中当居首功的自然是那镇江知府郭济。

其余便是镇江府衙内的其他官员们。

对于这份奏折上面请功的内容,朱棣没有丝毫的犹豫。且不提,这是他那大孙子朱瞻基第一次给他上奏请功,就光说此次镇江府新政推行办的实在漂亮。

一举打响了在整个南直隶推行新政的号角。

其对整个大明朝的影响,可不仅仅只是那镇江府的一城一域。

所以对于他们这些官员们的封赏,即便朱瞻基不说,朱棣也会在今日命人拟写出折子批阅。

但既然现在他的大孙子朱瞻基已经报了上来,他这个做爷爷的,自然是要成人之美的。

不过对于这奏折内请求为那郭济册封为南直隶新政总督办的事情,朱棣却觉得自家的大孙子有些小家子气了。

人家帮你办了这么大一件事情,你却只为人家求了一个南直隶新政推行总督办这样有名无实的职位,且还没有任何的官衔。

想到这里,朱棣仔细的考量了一下接下来新政推行的事务后,便大笔一挥,在那奏折上批复道:“原镇江府知府郭济,调任为南直隶新政推行总督办,正三品官衔......”

同时还为那郭济配备了三十人的班底,专门配合其在南直隶新政推行的事务。

当然,说是为郭济配备,还不如说是为朱瞻基配备。

毕竟老爷子很清楚这次朱瞻基是与他们一道的。

除此外,为保护他们的安全,还配备了一支百人的护卫队。

由镇江府内三千兵勇中选拔,俸禄翻三番。

不得不说,此次老头子朱棣给足了朱瞻基面子。

要知道,正三品,放在朝廷里可是大理寺卿、太常寺卿那个级别的。

大理寺卿、太常寺卿不敢说朝堂上的一方诸侯,那也是一方小诸侯了。

如今虽然他郭济还被置于朝堂之外,但假以时日,只要他在这次南直隶的新政推行中能够表现合格,被调遣回京后暗升半级,最次也是一方小诸侯,位列小九卿。

哪怕不升,那也能到六部中做个左右侍郎,为六部尚书做个副手。

如果表现优异一些,等整个南直隶的新政推行事宜完毕后,朝廷再次封赏,万一升个从二品,到时候可就是在外统管一个行省的一二把手,左右布政使了。

从正四品晋升正三品,这是整个大明朝多少人都梦寐以求的。

想想大明朝有多少的知府,又只有多少的六部侍郎、便可知其中的难度。

当然,他郭济能够如此像飞一般的从正四品直接晋升到正三品官衔,除了他本身这次在新政推行当中的功劳外,最重要的还是看在朱瞻基的面子上。

如若没有朱瞻基,他顶多也就只能从正四品的官衔晋升到从三品的官衔。

这半步的差别,可是天差地别。

从这一点也能看出朱棣对朱瞻基的培养之用心。

也是在为朱瞻基这个大孙子打造着班底。

而随着朝廷的批复送回到朱瞻基的手中后,朱瞻基第一时间也明白了老爷子这次是给足了自己面子。

他这次为郭济请功,之所以并没有要求详细的官衔,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。

按照正常的晋升流程,一地方知府在晋升时,一般都是暗升半级。

比如从一地知府,晋升为太仆、太常寺少卿,等于从地方主官成为了京官。

好一点的直接升任为京府丞。

一旦到了这个位置上,也就表明了上面对他的看重。

虽然这些官职的官衔都是正四品。

再往上,便是从三品。

太仆、光禄寺卿,左右参政,亦或者到锦衣卫的北镇抚司做一个北镇抚司指挥使同知这类官职。

但这些显然都不是朱瞻基想要的结果。

虽然那京府丞的职位不错,可做了这个职位就等于放弃了官衔上的晋升。

正四品还是正四品。

日后指不定还要经历那从三品的官职。

可如果不给他一个详细的官衔,在此次南直隶的新政推行结束后,等回到京城,他就可以携此次南直隶大胜之功,为其直接请封一个正三品的官职官衔。

如果老爷子给面子,或许拿下那应天府尹的位置也是有可能的。

毕竟这郭济的才能还是放在主政一方上才能得以体现。

这次他在镇江府的表现便足以说明很多事情了。

比如这镇江府中的那些官员们,难不成就和那些被抄家的权贵没有关系吗?

一个两个没关系可能,全部没有,那是不可能的。

可是,在这郭济的主持下,此次度田令的推行,还真的没有出现大的问题。

以及那城中的三千兵勇,也都十分的听从调令。

要做什么,就做什么。

这是此次度田令如此顺利推行的一个很大原因。

这就间接的体现了这郭济的才能。

当初他朱瞻基在做那些事情的时候,可是已经做好了很多暗中准备的。

可却一个都没用上。

这都仰仗了郭济的才能。

这也是朱瞻基如此为他精心打算的一个最重要原因。

如果他本身没有才能,即便他对朱瞻基再忠心,他也不可能如此精心的为其仕途去打算。

毕竟,朱瞻基可是一个连自己的‘仕途’都懒得去理会的人。

不过,如今这一切都有了一个好的结果。

老爷子很给面子,直接便册封了郭济一个正三品的官衔,省去了中间不少的麻烦。

日后南直隶事毕,暗升半级做个应天府尹,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。

当然,这一切还得老爷子不抗拒才行。

毕竟,应天府尹这个位置,可不是一个正三品官衔就能概括的。

除了其必须有过硬的才能外,最首要的一点是老爷子的信任。

想到这里,朱瞻基也就不再瞎想,直接命人将那郭济叫了过来。

片刻后,郭济赶到后,在那传旨太监的宣布声中,郭济恭恭敬敬的跪在了地上,神情凝重的接过了圣旨。

相比于朱瞻基,他郭济更加明白这圣旨当中的内容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。

谁知道圣旨宣读完毕,郭济接过圣旨后,那传旨的太监也在告辞后离去。

紧接着那郭济便突然跪在了朱瞻基的面前。

“微臣谢长孙殿下提携!”

闻言,朱瞻基轻笑一声,说道:“这都是你该得的,你若没有这份才能,我就是硬把你扶持上来,也没有任何的作用。往后种种可还要看你自己了。”

对于朱瞻基的嘱咐,那郭济并没有说什么,而是再次朝着他躬身一拜说道:“微臣定不负长孙殿下提携之恩!”

朱瞻基点点头,嘱咐了一下明日出发,要他赶紧准备好挑选随行人马后,便将其打发了。

就当朱瞻基等人在镇江府的新政推行事务结束后,低调的筹备起接下来继续推行新政事务的同时。

那汉王朱高煦所在的凤阳府却是热闹了起来。

在汉王朱高煦绝对的强权之下,那些凤阳府的官员们也是被逼无奈、

如今已经不是为了政绩不政绩的着想了,而是为了自己的小命着想。

一些凤阳府的官员看不惯汉王朱高煦如此的行径,觉得这样的事情有违自己的信条,亦或者抱着对汉王朱高煦施压的想法,竟然主动到了朱高煦的面前要求辞官。

还表现的大义凛然。

可是,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,他们的辞官请求朱高煦不仅没有阻挠,还在答应了他们的辞官请求后附赠了一件礼物。

那就是他们自己的脑袋。

七名辞官的凤阳府官员,朱高煦眼都没眨一下,便命人拖下去砍了脑袋。

按照他朱高煦的话,我家那大侄子为了新政推行都砍了四十几个人的脑袋,这七个人的脑袋根本不过瘾,还放出话去多来几个人给他过过瘾。

遇见这种压根百无禁忌的浑不拎,那些官员是毫无办法。

至于朱高煦所说的让他们多去几个人,傻子才会去主动献上自己的脑袋。

同样,他们也不敢轻视那朱高煦曾经所说的话。

若是一个月内完不成,他们这些人的脑袋要全部带走。

被逼无奈之下,他们为了保命,此时已经是再没什么顾及了。

至于得罪不得罪那些当地的宗亲、权贵、官绅,那已经是往后的事情了。

一个月后过不了朱高煦这一关,他们一个个还谈什么往后。

这些个读书人也算是红了眼,照着镇江府的法子,便直接套皮干了起来。

今天一家,明天两家,后天就是十多家。

对此,朱高煦非但没有任何的阻拦,还颇为欣赏。

因为他实实在在的看见了那些耕地数目的疯狂增长。

抄家一个,多则几十万亩,少的也有数万亩良田。

加上抄家带来的影响,一些小地主,豪绅,纷纷赶来报备。

毕竟和抄家相比,交点银子又算什么事。

况且他们本身的耕地量又不大,多缴也缴纳不了多少,那些权贵之所以不缴纳,实在是因为手里的耕地太多了。

别说是摊丁入亩后的土地税了,就是以往的赋税,加一起也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。

所以他们才真的是舍不得缴纳。

而且这笔巨额银子是每年都要缴纳。

若只是缴纳一次,或许给点银子,他们又怎么会真的与朝廷硬碰硬。

短短的一两天内,那凤阳府的度田令推行也是进展飞快。

让那汉王朱高煦是整天露着一张笑脸。

见谁都是笑呵呵的。

并且还大张旗鼓的将此事宣扬出去,甚至命人暗中故意往外传播。

还一封奏折,将近期的进展送往了朝廷,交到老头子朱棣的手中。

朱棣虽然在看到这折子的时候并没有任何的表情,但或许是为了照顾这傻儿子的情绪,还是给批复了俩字。

不错。

而朱高煦在得到这俩字后,更像是得了什么宝贝似的,隔三岔五闲了就拿出来瞧瞧。

不过也能理解,他朱高煦这一辈子都在为了让他爹能够认可而努力着,如今好不容易在这处政上得了这么俩字,他如何能不珍视如宝。

可就当镇江府以及凤阳府在度田令的推行上都搞的声势浩大,进展飞速时。

那负责督办南直隶西南部的杨士奇,却倒了血霉。

本来这次下到地方亲自督办新政推行,该是展现其才能的时候,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能碰见这么俩货。

一个提着官绅的脑袋推行度田令,一个是提着官员的脑袋推行度田令......

倒是他这位内阁首辅,原本靠着稳扎稳打,逐步分化的手段,在那庐州府干的挺好。

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,便完成了百万亩的土地登记和备案。

这份成绩就是随便从朝廷里揪,也没多少人敢说能在半个月内超过他的成绩。

可他就是再厉害,碰见这么两位也是歇了菜。

尤其是那汉王在凤阳府的事情他也听说了,按照那汉王自己的计算方法,砍个脑袋平均能多十万亩的耕地登记。

两千两百万亩,砍个二百二十个脑袋就够了。

这比打仗要简单.....

瞧瞧,这说的是人话吗。

那长孙殿下朱瞻基虽然也靠的是强势的手段,以强权硬推。

可是人家最少还有策略,杀鸡儆猴用的就是他杨士奇也颇为叹服。

可那汉王压根就是用脑袋在堆。

也别什么杀鸡儆猴了。

咱就这么一个个来,杀够两百二十个,我就收手.....

一个不求多,但一个也不能少。

可无奈又有什么办法呢,他杨士奇又没有这两位的魄力、胆量和资本。

只能是老老实实的按部就班,按照自己原有的计划,一点点的逐步蚕食。

只是他这么费心费力的干下来,心里头却始终提不起劲儿来。

眼瞅着人家的度天令推行的数目‘蹭蹭蹭’的往上涨。

自己这里却跟挤牙膏似的,这心里能痛快嘛。

就这还是最近随着镇江府那边的消息传过来后,有些地方上的权贵官绅们意识到了这次朝廷的决心,所以没敢再僵持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一剑绝世

贪睡的龙

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

花萌轩

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

九霄落雪

重生之套路之王

登岩的歌

最后的下场

湖州小老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