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知自明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一百一十四章:合则不得,散则必败!,大明:让你励精图治,你去养生?,自知自明,金石小说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
这不是明摆了要唱反调吗?

就是一旁跟朱瞻基关系很好的二叔朱高煦,此时也忍不住的皱眉说道:“大侄子,这话可不兴乱说。”

听到众人的话,朱瞻基瞧了瞧四周这些人的表情,然后笑了笑,对老爷子问道:“爷爷,那孙儿这话能说吗?孙儿的话可有些不中听。”

面对朱瞻基的询问,朱棣虽然皱起了眉头,却还是坚持的说道:“继续说。”

闻言,朱瞻基点点头。

一旁的二叔朱高煦则一撇嘴。

是真郁闷啊....

而朱瞻基则仔细的想了想后说道:“诸位可还记得,本朝前四次皇上亲征的结果?”

对于这些,那老二和老三自然是最熟悉的。

当即便说道:“自然记得,此四次皇上亲征,我们哥俩都陪在老爷子身边,其结果也都是大获全胜,打的塞北那些人四处逃窜。”

听到这话,朱瞻基笑了笑说道:“二叔三叔说的大致不错,不过,应该也没有说的那么简单吧?第一次亲征前,首先是淇国公丘福带领十万大军,被打的全军覆没。而后爷爷亲自率军,果然大获全胜,将整个鞑靼按在地上打了一遍。”

“可此次大战,我朝出兵五十万,除了解决掉袭扰边境的祸患后,还得到了什么?鞑靼部对我朝的朝贡?那值几个钱?”

“第二次亲征瓦剌呢?虽最终那瓦剌投降,可其一共出兵不过三万,我朝却是五十万!虽斩敌数百,但未免有些不痛不痒。”

“第三次出征,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,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,看似大胜,我朝可有所得?”

“第四次更是如此,鞑靼部族首领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,明朝大军虽“如入无人之境”,却无实际收获。”

“所以细数下来,在这四次大仗之下,虽壮了我明军声势,致使北方敌寇不敢袭扰边疆,但实际上的收获,与我朝付出的代价,却不成正比。”

“尽管站在整个大明朝的战略上,利大于弊,有些收获不能只用实质性的东西来衡量,比如和平,没有这几次大仗,哪里有大明朝这些年的和平。对于爷爷的决策,孙儿并无任何的意见,这仗肯定是要打的,这没有错。”

“但是,根据以往的经验,我们是不是也能得出些什么道理来?”

在朱瞻基将这几次亲政细数后,原本老爷子的脸上是有些挂不住的。

因为朱瞻基说的没有错,除了第一次出征鞑靼外,后几次基本是无功而返。

甚至在与瓦剌打仗的那一次,双方不胜不负,但大明朝可是五十万大军,对方只有三万。

说起来,意气用事点,那就是输了。

虽然那瓦剌想要发展,所以害怕他面子上挂不住,所以主动的投降了。

他朱棣当时并不清楚。

后面知道后也是十分的气愤。

一门心思的想要报仇。

可自己这大孙子说的话,并没有错。

可是,在别人的口中都是大明朝威风凛凛,军队势如破竹,可到了这小子的嘴里却是没有任何的收获。

好像把他这个爷爷这么多年的功绩给抹掉了一般。

他这个爷爷心里能舒服吗?

不过好在,这小子最后还是说到了点子上。

这几次的大战,虽然看似没有太多的收获,但那也是无奈之举,明军在北边能获得什么收获,弄点牛羊回来?

最终得到的是大明朝在战略上的胜利,让四周八方,都看到了大明朝的实力,保证了大明朝的边疆不会受人欺凌。

正所谓,打得一拳开,免得百拳来。

这可不光是北面,四面八方的邻邦们,可都在瞧着呢。

这也是为何这次朱棣还执意要出征的很大一个原因。

他朱棣一旦死了,大明朝连一个真正能稳操胜券的主帅都拿不出来。

永乐朝可远不如洪武。

洪武年间,别说是徐达大将军这样的牛人了。

就是随随便便一个蓝玉,都能在北边牛叉哄哄的打出一个捕鱼儿海战役,大破北元,基本摧毁其职官体系,从而名震天下。

这一点,从他朱棣第一次亲征之前,派那淇国公丘福去就看的出来。

十万大军,全军覆没。

逼的他朱棣御驾亲征。

尽管能打仗的将军还是有的,但真正能统帅三军的主帅人物,却一个都没有。

就那丘福,还号称靖难第一功臣。

永乐年间帅才凋零,真不是在扯澹。

是真没有。

他朱棣到底是皇帝,他就是再喜欢打仗,如果手下打一仗就胜,打一仗就胜,谁真愿意一直御驾亲征?

朱元章也是打仗出身吧?

他后来去打仗了吗?

什么大战,随随便便派个年轻将领就能收拾了,还需要皇帝去?

也就他朱棣经过朱元章的培养,成了才。

不然永乐年间的武力,是真完了。

虽说,朱棣害怕儿孙受欺负。

这同样也是朱棣一直纠结于到底要立老二为继任之君,还是朱高炽为继任之君的一个很重要的衡量。

要只说治国,一百个朱高煦也抵不上一个太子朱高炽。

可是,在这种情况下,你可能是太子朱高炽当着皇帝,还让老二手握重兵在外打仗?

这不是痴人说梦吗?

所以,朱棣一直在犹豫。

而在如今考虑好了日后的继任之君的人选后,越是偏向于老大和朱瞻基这个大孙子,他这一仗就必须打!

他要在自己临死前,给大明朝军队再打出一个赫赫威名来!

最起码保证他大明朝十年内的和平!

给大孙子朱瞻基一些成长的时间。

这一次,不光要打,还要彻底的消灭一些敌寇,不然他们不长记性!

不过这些都是他朱棣自己思考的事情,如今听着自己大孙子说到了这些,朱棣还是皱着眉继续问道:“什么问题?继续说!”

见老爷子并没有发脾气,朱瞻基也是松了口气。

毕竟当孙儿的去质疑爷爷的功绩,不拖鞋拍过来已经算是好的了。

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肯说的原因。

虽然他想养生,但养生也是要看情况的。

在军国大事上,绝不能马虎。

“是!”

一旁在听到这爷孙俩对话的其他人,心里就更加郁闷了。

尤其是那老二和老三。

这都不拿刀砍?

而朱瞻基回了一句后,继续当着所有人的面说道:“在孙儿看来,第一次亲征之所以有所收获,究其根本是因为鞑靼部的自信和狂妄!”

“以为轻松的消灭了我朝十万大军后,便看轻了我朝,以为我朝远不如太祖时期。”

“所以,他们敢于正面与爷爷的大军抗衡。”

“而之后数次,之所以没有太大的斩获,说白了,是见识过明军正面作战的威力后,他们不敢了.....他们开始想别的办法了,他们开始靠着骑兵的机动能力,开始与我朝的大兵团作战玩起了游击战斗!”

“可我军呢,合,则不得。散,则大败!”

“不急还好,一急于立功,必陷入对方的圈套!爷爷不是说过吗,兵法,胜在敌而不胜在己。”

“可仔细想想,敌我双方,谁急,谁不急?敌人在自己的地盘上,可战可走,走,驱赶牛羊说走便走。战,帐篷一扎,上马便战。可我军,大规模调兵,无时无刻不需要强大的补给能力,每时每刻都在耗费着国家朝廷的财政。就是银子再多,也总有消耗一空的时候。”

“这样的战斗,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胜!不败,已是万幸!已是爷爷运筹帷幄下的结果!”

“唯一可胜的可能,便是期盼着他们敢与朝廷的大军正面对抗,但经过前几次爷爷的亲征,事实已经证明,这不可能!再想着这些,无异于痴人说梦!就是太祖时期,数次北征可所以可以大胜,也是因为其还延续着北元的建制,是国与国之间的大战!有些地方,是他们决不可舍弃的。”

“这样的战斗,有利于我朝的大规模军团作战方式。但现在不同了,他们丝毫不顾及颜面,说走就走,已经是部落的形式。在那广袤的土地上,我们如何去找出他们,并且还要击败他们?他们在逼迫我们,用他们的战斗方式来与他们战斗,可那样一来,我们明军战无不胜的制胜法宝,火铳和火炮将毫无用武之地。”

“所以,若按照往昔战法,不贪功,可保不败,一旦贪功,必败无疑!”

在说这些话的时候,朱瞻基的目光一直都打量着自己爷爷朱棣的脸色。

因为他清楚,老爷子第五次亲征在历史上好像就是因为分兵贪功而导致大势已去,最终的失败也导致老爷子死在了返程的路上。

若以老爷子的能力,面对那些土崩瓦狗,绝不可能失败。

因为这时候的明军武器是几乎领先那些塞北部落半个时代的。

正面作战,不可能失败。

事实也证明,在失败之后,明军就算大势已去,那些塞北的部落也无法再有更多的收获。

因为一旦他们继续贪功冒进,其结果就会像明军贪功一样。

形成了另外一种兵团正面作战的形势。

一旦大战一起,顷刻间依仗着火器的威力,便是攻守转换。

正面作战下,塞北部落必败!

而老爷子之所以这样做,不是他不清楚分兵的危害,实在是没有办法。

不分兵,那些部落的军队绝不敢打。

只有分兵,那些人才敢上前试探。

道理就是这么简单。

而朱瞻基之所以当着老爷子的面说这些,就是为了以此来警醒一下老爷子。

但这么说,对于老爷子也无疑于是一次质疑。

一时间,尽管场中人对朱瞻基能说出这些话来而感到十分的惊讶。

但他们更担忧的,则是那老爷子朱棣的脾气!

果然。

在朱瞻基说完后,老爷子朱棣沉默良久。

他知道,自己这大孙子说的,都是对的。

可怎么办,他能怎么办。

事情已经摆在了面前,他是不得不为!

不过,唯一让他朱棣惊喜的是,原本以为自己这大孙子仅仅只是在治理国家上有极强的天赋。

却不曾想,这小子对这军事还有如此的见解。

毕竟,刚刚这小子所说的,可不是一些将军战法上的见识,而是在整个战略上的见解。

这是真正主帅才具备的能力。

关键,这小子分析的完全没有错。

甚至这些都是他朱棣多年打完仗后所总结出来的经验。

却被这小子一语道破!

想到这里,朱棣突然笑了。

不愧是他朱棣的大孙子。

他老朱家别的本事可以没有,但这打仗的本事,可不能丢!

而这场中的所有人在见到朱棣笑了后,跳到嗓子眼的心也缓缓落了下去。

朱棣缓缓转身,看着朱瞻基问道:“这些话你都是从哪听来的?是那于谦说的吗?”

听到老爷子的话,朱瞻基一愣。

不过想想也就明白了,笑了笑,说道:“爷爷,这还需要听别人说吗?看看历年战报,仔细想想,也该能看的出来。”

“哦!?”

听到这话的朱棣顿时一阵惊喜。

朱瞻基原本完全可以顺着老爷子的话将其扔到于谦的脑袋上。

但他不愿意了。

老爷子年纪大了,想给儿孙办点事情的心情他能理解。

但他也想告诉老爷子,老朱家的儿孙,还是有本事的!

大明的江山交给他们,受不了欺负!

也在这时,老爷子朱棣缓缓来到朱瞻基的身边,满脸欣慰的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道:“说得不错!”

“不过,光说问题不行。说说,在这种情况下,该怎么办,怎么打这仗,才能胜?”

老爷子的话,被朱瞻基猜了个正着。

“若想对付北方的那些部落游击式的战法,办法有二!”

朱瞻基此言一出,老爷子的眼中顿时精光一闪。

本以为这小子能看出问题所在,就已经是天纵奇才了。

问他解决办法,也不过是随口一问。

毕竟要是真有办法,他朱棣也不至于这么多年都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战法而没有改变。

却不曾想,这小子不光有办法,还一说就是俩!

“一,化整为零!将我朝大规模兵团式的作战方式从根本上分解出来。”

“每次几十万大军的出征,太耗费国力。以两三万人为一个团体,将运用火器的战法复刻到各个团体之中。”

“这样就避免了那些塞北部落一见势大便逃窜的情况。”

“使他们敢于与明军正面作战,如此一来,明军利用火器作战的优势就能发挥出来。”

“等于是一个缩小版的明军建制。”

“同时,朝廷也不需要每次出兵都依靠大规模的人数取胜而耗费无数的财力。”

“边疆常年驻扎这样一支军队,便可与那些塞北部落正面作战,依靠大明朝的国力,可与其慢慢周旋。”

“同时,也解决了大明朝几次大胜而无法获得太多实质性收获的问题。因为军队规模太大,不能长时间维持。那些草原上的土地,自然也就不可能一点点的收复。可小规模军队的话,朝廷便能养的起,依靠着大明朝的国力,一点点的蚕食其土地。”

“不至于出现他们一见明军出动,便什么都不管,直接跑的局面。因为他们清楚,明朝大军坚持不了多久,等我们走了,土地还是他们的!”

“当他们看到土地在不断被蚕食时,uu看书www.uukanshu.com就会与明军正面作战,从而进入到我朝军队的优势范围内,正面作战,同等人数本就完全不惧。况且,我朝还能不断的增兵。直至在正面将其彻底的击溃,达到击杀这些部落有生力量的目的。”

随着朱瞻基不断的讲述,对战场十分熟悉的朱棣一眼便看中了朱瞻基这个办法的精髓所在。

他这是将分兵运用到了极致!

试想往次出征,人数基本在五十万左右。

若以这小子的办法,便可分出十五六支这样的小规模军队!

五十万大军一起行动,在不清楚最终收获的情况下,确实损耗太大,。

可支持一两支这样的军队,在塞北的边境与敌人常年作战,以大明朝的国力,还是办的到的。

但那些北边的部落,可就不行了!

他们敢跟大明朝在同等人数的情况下,打一场连续四五年的战斗吗?

光拖也能拖死他们!

因为他们死一个人,就等于死一个百姓,国力就削减一分。

可大明朝,却有无数的百姓在养军队。

这样的战斗???他们打的起!

而且,还能不断的蚕食其土地。

战争,无非就是两个目的。

一,我要这一片土地。二,消灭其有生力量。

既然你们一直跑,那好,我就要土地。

但只要你们不能接受这个局面,来正面作战,正好,将你们一网打尽,消灭你们所有的有生力量!

+加入书签+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+

一剑绝世

贪睡的龙

影视编辑器从人世间开始

花萌轩

乱战异世之召唤群雄

九霄落雪

重生之套路之王

登岩的歌

最后的下场

湖州小老头